黄金纯度标记
纯度标记最初是为了在金饰上显示黄金纯度,并附上检验黄金纯度和千分含量或黄金开值(K值)的机构的标志。后来又添加了表明产品由哪一家金匠制造的商标。
给金饰打上纯度标记是欧洲最早的消费者保护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1200年时期法国的路易九世和英格兰的爱德华一世。随着中世纪时期欧洲这两个主要市场的发展,国家指定了专门检验机构对贵金属物品开展检验。他们规定的标记,以及后来各金匠的专有标记和生产日期,成为黄金物品公开出售的必要要求。
纯度标记最初是为了在金饰上显示黄金纯度,并附上检验黄金纯度和千分含量或黄金开值(K值)的机构的标志。后来又添加了表明产品由哪一家金匠制造的商标。
给金饰打上纯度标记是欧洲最早的消费者保护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1200年时期法国的路易九世和英格兰的爱德华一世。随着中世纪时期欧洲这两个主要市场的发展,国家指定了专门检验机构对贵金属物品开展检验。他们规定的标记,以及后来各金匠的专有标记和生产日期,成为黄金物品公开出售的必要要求。
1327年,英格兰的爱德华三世向总部位于伦敦金匠公司的会堂的“金匠同业协会”授予特许执照。英语中的“hallmark”(纯度标记)即源自该会堂(hall)和它的官方标志(mark)。
如今,在英国国内市场出售的所有黄金产品均须具备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和爱丁堡四家检验所中一家的标记,而这四家检验所均有各自的印记。重量不足1克的物品除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同时也形成明确黄金产品纯度和原产地的同类体系。但是每一个国家均有其自身的要求和独特的标记。
在美国,产品纯度可用金饰旁边的独立标签显示或口头介绍,不须标示于金饰本身。如果产品打有标记,则必须还要在旁边附有商标,显示其原产地。在美国,常用千分含量来表示纯度,不用K值。
在许多其他国家,包括意大利、印度和中国,对金饰的纯度标记纯属自愿。黄金制造商一般会在产品上打上自已的标记,以证明其原产地和K值纯度。这种做法在现代的意大利国家成立之前即已形成,并盛行于意大利多个传统的黄金工艺中心,例如阿雷佐、维琴察、瓦伦扎或巴萨诺-德尔格拉帕。在这些地方,制作商的标识包括一个数字和所在地区名字的前两个字母,例如1 AR代表阿雷佐(Arezzo)。在瑞士,除金属表壳外,金饰纯度标记采取自愿标示。
1972年,多个欧洲国家签署了 《贵金属物品纯度与纯度标记维也纳公约》,希望将贵金属的检验标准化。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加入了该维也纳体系,另外还有多个国家负责监督。该体系推出了“统一核查标记”(CCM)。
每一个成员国都同意允许进口打有CCM标记的产品,无需进一步的检验和标记,即使此类产品原本需要打上国内的标记。要打上CCM标记,贵金属必须具有一个纯度标记、一个追责标记和一个检验所标记。因此,CCM代表着更多一层的保护与品质标记。
就黄金而言,CCM标记是两个相交圆圈上面层叠天平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