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兼具实物商品和金融资产的双重属性,因此金价走势很难使用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来解释。尽管金本位制和强制黄金储备要求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终止,但黄金仍被用作央行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使问题更加复杂。
黄金并不产生任何现金流,因此传统的贴现现金流模型也不适用于黄金。1一般来说,由于黄金拥有地面黄金库存,且该库存仍在不断增加,叠加其他原因,使初级黄金生产的边际供应作用遭到削弱,因此大宗商品定价模型也不适用于黄金。与石油和小麦等大多数其他商品不同,黄金并不会因为被消费而消失。
还有几种理论认为,黄金的预期收益率应与通胀率持平。Hotelling(1931 年)也持这种观点。2他对可枯竭型资源进行了研究,认为商品价格与利率挂钩,意味着生产具有机会成本。利率和通胀率的长期走势趋同,因此商品价格和生产成本都将随利率(Hotelling持此观点)和通胀率的变化而变化(参见Levin et al.)。3
与石油和小麦等大多数其他商品不同,黄金并不会因为被消费而消失。
不过,出于以下几种原因,将通胀、利率或采矿成本视为金价走势的主要动力,显然有失狭隘。
首先,黄金表现明显优于通胀和无风险利率:1971至2023年期间,黄金的年均复合收益率(以美元计)为8%,而美国CPI为4%,美国三月期国债为4.4%。4有人认为,这种超额收益系由偶然因素引发,并非黄金的固有特性。事实上,虽然有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但其概率极低。
黄金的超额收益率也驳斥了以下说法,即黄金与市场存在零相关性或低相关性(在价格建模框架中以相对于市场的零贝塔值衡量),意即黄金收益率相当于无风险利率。5从理论上说,黄金收益率并不是无风险利率的替代值6,从经验上看,黄金收益率也确实更高。
其次,部分研究认为,金矿厂商将金价与开采成本挂钩,因此他们才是边际价格的制定者。7然而事实表明,面对金价上涨,金矿厂商的反应反而是开采成本更高的金矿——从而推高开采成本,反之亦然。8因此,开采成本与金价走势的因果关系似乎与此类研究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
最后,大量地上黄金库存构成持续增长的供应源,随时准备重返市场,与每年仅占库存不足2%的初级产量形成竞争。这些供应不仅降低了金价对金矿产量的敏感度,也使黄金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本质区别。